问:我们知道,您先后在美国、法国、英国做过访问学者和研究工作,对国内外的教育体制有较深刻的理解,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您认为国内外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有多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我曾在美国和欧洲的几所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自己也是教师,自然比较注重了解国外的教育体制,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方面的特点。我感觉到中外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是赶超的前提。
首先是对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不同。美国对硕士研究生基本是职业定位,也就是说硕士学位只是为职业准备而已。他们研究生培养周期比较短。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7个月到36月不等。以前,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基本是三年制的。现在,包括我们武大在内的一些重点高校正在进行两年制培养的改革。美国大学生毕业去读研究生比我们的要容易得多,但他们出口把得非常严。有些专业每年注册18000人,但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能够在一年内顺利毕业,其它的要么延长毕业年限,要么被淘汰。其次是学生的来源多样化。我们的研究生新生中的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很大,硕士生几乎都是全日制的。而在欧美,非应届毕业生占的比例非常大。很多是半工半读的,也就是那种Part-time学生。这些参加过工作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自己今后的目标比较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很清楚。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学习的主动性强。
另外是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比较强调学科深厚的专业知识,一门学科的知识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方法的都要学。我把它称做纵向的学习模式。欧美的研究生教育则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来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比如说“国际问题”的研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求研究生具备国际政治方面的知识,还要求他们懂得国际经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别等等。再如,进行中国问题的研究,研究学生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甚至地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显然,这么多内容不是某一个学科所能够全部包含的。我把这种学习模式称做横向模式,或者称做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我校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先后建立了一些研究中心,但中心的功能还很有限。从学生的来源和研究方式来看,还都不能算做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值得说明的是,改为两年制后,各大学分别压缩了学分,很多大学没有达到30个学分,这与国际上一流大学差距比较大。因为他们几乎均要求硕士研究生达到36个学分才能毕业,而且他们没有外语一类的公共课。
还有一个方面的差异体现在教学上。我们比较强调课堂、教材和教案,强调采用统一的教材、标准化的教学过程。欧美大学则更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差异。哈佛大学的教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打开所有的窗户,甚至要求他们不要用相同的座姿。因为,相同的座姿可能带来相同的思维。可见,他们比较强调个性化。
博士研究生以研究为主,我们国家的博士生教育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差距。这些差距从招生到毕业各个环节都存在。我们基本上是根据考试分数来决定是否录取的。在美国的较好大学,候选人都要提交自己对未来研究的想法、对研究方向的认识的自我阐述,这是成为决定录取的重要因素。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课题的研究、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实践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对数据进行实证的分析,从而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他们比较注重研究的过程训练,而我们更看重结果,注重发表文章的篇数和取得学位的比例。这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问题。这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地方,我们也会逐渐地和国际接轨。
问:您能给我们谈谈信息管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吗?有什么特点呢?
陈:我们结合信管院的实际,制订了研究生的培养方针,那就是: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我们学院研究生来源比较多样化,同学们的知识结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就业为导向,构筑共同的平台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基础训练方面,如针对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这一情况,我们开设了三门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开发与应用。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专业课方面注重开设问题型的课程,如在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信息资源经济问题研究、法律问题研究、技术问题研究,力图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培养研究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宽阔的知识面,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复合型能力培养方面,我们鼓励教师开出不同的课程,减少方向必修课学分,鼓励学生跨方向、跨专业选修课程,强调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
问:我们从您的简历上注意到,您本科和硕士念的都是图书馆学,博士转而攻读法学,现在从事知识产权和信息资源的交叉研究。您觉得这种多学科背景的学习研究经历对您目前的科研教学工作帮助大吗?起到了多大作用?
陈:我现在觉得这种跨学科的经历对我的教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实际上,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就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我不久前还看到一份报道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学科中交叉学科占50%左右。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新的创造、新的知识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观察近年的诺贝尔奖就可以发现,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成果都是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取得的。自然科学强调交叉研究,社会科学也是这样。我国台湾有一位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取得了七个硕士学位,横跨文科和理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我在80年代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在思考,能否将法学用于我们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作者权利的等问题。随着了解的深入,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所以就选择了信息资源中的法律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现在看来,当时的直觉是对的。
不同的学科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以及研究的语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强调的是结果,研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与公共获取,使信息发挥社会效用。而法律更强调过程,强调的是证据与程序,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法官更多关注的是诉讼的过程,而不是诉讼的结果。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与逻辑,不同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不同,互相之间有着很好的启发。
问:研究生的学习与大学生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作为老师和过来人,您对我们研究生的生活学习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陈:正如我在信管院的开学典礼上讲的那样,我觉得研究生应该掌握四种语言,分别是:专业语言、计算机语言、外语以及社会语言。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专业教育,作为研究生,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对自己专业的研究应该比较深,掌握好专业语言是第一重要的。硕士研究生至少要知道哪些是前沿问题,都研究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因为研究生是自己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现在是网络时代,是e-science时代,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计算机和网络是一种交流的语言,更是信息资源传播获取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外语,才可能接近国际学科前沿,才能真正地成为学术上的 “leader”,我觉得像武汉大学这样的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学术领导者”,而不是学术跟随者(follower)。最后,社会语言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理念恰当得体地传达给他人,这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我们还要去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学术观点,也离不开正确的表达。在日常的学习中,需要与导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社会也更重视合作,在工作中需要与他人合作,与领导、同事、客户等等进行交流。这就是我所说的社会语言。此外,研究生还应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优秀的论文需要科学的研究。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应用了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核心则是科学逻辑与实证,我鼓励研究生多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与学习。
|